医疗垃圾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环节,其处理流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环境安全与疾病防控效果。随着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》等法规的持续完善,医疗垃圾处理已形成“分类收集—暂存转运—无害化处置”的全流程管理体系。
根据《医疗废物分类目录(2021年版)》,医疗垃圾需严格区分为感染性废物、损伤性废物、药物性废物、化学性废物及病理性废物五大类。各医疗机构需配置专用容器:
操作人员需穿戴防护服、橡胶手套、医用口罩,处理损伤性废物时加戴护目镜。转运工具需防渗漏、易清洁,运输路线避开诊疗区和人员密集区,转运后对工具进行消毒并登记。
医疗废物暂存处应具备防渗、防鼠、防蚊蝇功能,温度控制在20℃以下,感染性废物需冷藏且贮存时间不超过48小时。例如,某医院采用50m²冷藏库,配备8匹冷库制冷机组,实现5℃以下冷藏条件。
(二)转运过程管理规范
通过“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”实现全流程追溯,扫码记录医疗废物产生科室、重量、交接时间等信息,数据实时上传至环保部门监管平台。
医疗垃圾处理设备上料及燃料供应系统 医疗废物由专用装料叉车运输至焚烧炉装料区域,人工打开周转箱倾倒入料斗,料斗传动装置自动上升将废物装入炉体。焚烧炉点火采用0#柴油,通过燃烧系统点火器辅助燃烧。
二燃室:可燃气体在引风机抽送下进入二燃室,燃烧温度维持在1100℃以上,烟气停留时间≥2秒,确保二噁英等有害成分分解率达99.99%。焚烧烟气需经过“急冷塔+活性炭吸附+布袋除尘”工艺,确保二噁英排放浓度≤0.1 ng-TEQ/m³,重金属及酸性气体达标排放。
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单位需持有《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》,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,配置应急防护设施设备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。
建立“县级收集—市级处置”的分级管理体系,通过医疗废物转运APP实现跨区域调度,降低处置成本。
医疗垃圾处理需严格遵循“分类收集—暂存转运—无害化处置”的全流程管理体系,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实现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目标。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智能化监管、区域协同处置及政策法规创新,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
【本文标签】 医疗垃圾焚烧炉 医院垃圾.医院垃圾焚烧 小型医院垃圾焚烧炉
【责任编辑】
微信客服
400电话